这一年
我们有幸遇到耿艳玲老师
她用长久的积淀与广博的学识,
给予员工正确的指引。
让我们走进本期专访人物——耿艳玲老师
领略她的风采吧!
#个人简介#
耿艳玲,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博士,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社会政策分析理学硕士(KU Leuven, MSc),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郑州大学社会工作系法学学士。
在学期间曾赴国立台湾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高校交流访学。
2019年12月入职英国威廉希尔公司社会工作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Q & A环 节
自述:耿艳玲老师
采访记录:吴天歌 秦睿 宁麒铭
求学与教学
01
老师您好,听说您是2019年12月入职英国威廉希尔公司社会工作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年的教学工作您有什么感触吗?
从员工成长为教师,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角色转变。以往做员工的时候,更多是一个受教者的角色;现在成为老师,在自己的科研之外,还需要扮演好育人者的角色。以备课和授课为例,作为年轻老师,我会需要花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对课程的框架、导向和内容进行设计,并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同学们的反馈进行调整,以真正有效地提高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同学们能够在轻松的、有支持性的氛围中积累到专业知识。授课涉及到的内容很广泛并且要求能够有深度,所以相关的工作量很大,但是通过认真做好这一工作,我也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精髓。同学们也给了我很多正向的反馈,上课的时候看到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和认真做课堂笔记的状态,看到同学们从最初的紧张到后来主动参与课堂的互动,这些都让我很受鼓舞。
02
我们了解到您有旅外求学的经历,中西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境下对社会工作的开展有什么影响吗?在西方文化强势入国的背景下,您对社会工作理论的适用性和本土化有什么见解吗?
我在海/境外求学的经历主要以研究型为主,对西方社会工作的实务开展状况可能把握得不是很全面,所以我觉着我在这个问题上不太有话语权。就我浅显的理解而言,我觉着西方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可能更强一些,因为他们有更成熟、更科学、更有体系的实务技巧和干预技术,这个也是内地社会工作目前一直在不断努力的方向。其次,社会的文化结构对社会工作者和服务需要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中国人看重“家丑不可外扬”,到家庭之外去寻求专业服务的意识不是特别强,有些时候,社会工作者要开展工作,可能需要首先主动扮演好“服务需要发掘者”的角色,依托社区熟人关系走出第一步。但是我相信随着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熟悉度不断提高,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需要者之间会有更好的匹配。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当我们讨论某一个理论或某一项社会工作服务技术的适用性时,一定要具体化到那个理论或技术本身,不能泛泛而谈。以家庭服务为例,我们知道西方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文化与国内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情况下,当我们要在国内引入某一种西方的家庭治疗技术时,可能就需要根据国内家庭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讨论,提高其适应性。要把这些西方的“舶来品”成功本土化,很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先扎实学习好这些理论和技术,这样才能够有空间和余力去做后续的讨论和调整;如果前者没有做好,就很难有真正的结果。
建议与推荐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至关重要,请问老师对于同学们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有什么建议吗?
年轻人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是很正常的现象。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的讨论中曾提出,每一个人的成长成熟,都会经历一个自我同一性混乱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年轻人可能会对自身的形象、角色、价值、目标等人生重要方面的定位和定向产生迷茫。我觉着刚刚脱离竞争性应试教育阶段的老员工们正处在这样一个转折探索期。这可能会是一个在心理上很辛苦的阶段,但是大家一定要认识到在你们现在这个年纪出现迷茫彷徨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要给自己贴负面的标签。要接纳自己内心的不安定,并试着将内心的不安定转化为一种动力,去探索,去成长。
有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鼓励同学们用好时间,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充实自己。知识是我们脚下的砖石,当我们站的高一些、眼界更宽一些的时候,也许我们再去看那些让我们迷茫和困惑的事情时,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此外,当我们学习的知识更多、积累的能力更强时,对自己可能也会更有信心一点,这个时候我们再去对抗外界压力,也会相对更从容一些。
第二,同学们现在正处在从青少年期到成年期的转换阶段,会面临很多新的状况、做许多以前不需要做的决定。我们要学着鼓起勇气去做选择,并且有勇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三,新精神分析学派提出过一个理念:个体潜在的内心冲突,实际上是他所处的文化中某些特定矛盾的反应。青年人觉着迷茫彷徨,除了自身成长阶段的特点之外,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当文化更加多元、对个体的不同选择能够有更多包容性的时候,也许我们每一个个体所需要处理的内在冲突就会小一些。所以我会鼓励大家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做多元、包容文化的营造者,做彼此的支持者。
问
请问老师对于同学们有什么推荐读物吗?
答
我推荐《娇惯的心灵》和《非暴力沟通》。
《娇惯的心灵》这本书讲的是目前在美国高校年轻人中流行的一些理念和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有作者基于自身经验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我想同学们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一下在自己的同龄人身上正在发生的转变,也可以借由别人的观察反思一下自己,我觉着对大家的认知和行事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传递了一种理念、同时传授了一项技术,引导我们通过外在的一些表达去链接自己的内在需要和对方的内在需要,达到真正的“沟通”和联结。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和自己相处,也更好地与别人相处。
在采访的全程中,耿艳玲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回答问题,给我们如沐春风的感觉。
采访在欢声笑语中进入尾声,期待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图片丨文中个人图片由耿艳玲老师提供
采访记录丨宁麒铭、秦睿、吴天歌
排版丨王玲瑞
责编丨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