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应邀做客公司纪念侯外庐先生诞辰115周年暨“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一百三十九讲。讲座主题为“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三化’”。来自公司不同院系的同学们参加了本次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首先,赵教授进行破题。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三化”指的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趋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西方哲学处境化。他着重分析了sinocization,indigenization,inculturalization,contextualization这些概念,并作出小结:“三化”不是独立的路程,也不是三个平行的路径,而是彼此交织发展,互相促进的。
接着,赵教授从两大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一是“三化”的形成、过程和相互关系。
他将“三化”分为四个阶段。
“三化”的肇端是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他主要介绍了西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学的转型以及自由派、保守派和革命派的分化。
“三化”的彰显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1949年。此时,职工的回归和抗日救亡对当时中国的哲学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德国哲学成为了主流。
“三化”曲折潜行的时间为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他着重提到了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洪谦所写的“应该重视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这篇文章,也介绍了有关马恩全集与黑格尔著作翻译的内容。
“三化”发扬踔厉是从1978年至今。自改革开放以来,百花齐放,全面开花,百家争鸣,论题众多。
二是“三化”的共同特征以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特征。赵教授提出,应当正确处理政治与文化、独立人格和文化自觉、“中西马”哲学发展的辩证关系、“三化”与“全球化”、人文与科技这五种关系。他带领我们思考了“经济致用”传统以及政治和哲学的关系,深入解读了“文化”的多重含义,剖析了“文化热”与“人格独立”,认为“西哲是联结中哲与马哲的中介”,也谈到了人工智能等内容。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师生们就世界哲学大会议题、哲学史、身体哲学、价值哲学等方面踊跃提问,赵教授都予以耐心而细致的解答。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张学广教授对此次讲座做了精彩点评。
赵敦华,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兼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原教育部哲学教指委副主任,原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科理事长,原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主任。发表论文200余篇,独著和主编著作十余部,包括《基督教哲学1500年》《当代英美哲学举要》《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西方哲学简史》《回到思想的本源》《圣经历史哲学》《马克思哲学要义》等。